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机械保养 >> 机械保养市场 >> 正文 >> 正文

交广会客厅中铁长安重工新能源高原隧道施工

来源:机械保养 时间:2023/6/19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交通广播报道:一条艰险之路,横断七条山脉,寄托期待与希望。一套绿色装备,探索弃油改电,启程智能与梦想。

4月19日,在中铁长安重工公司阎良生产基地内,第4批新能源(纯电动)高原隧道施工装备——“天路号”排成长队,等待陆续发运,参与高原隧道施工建设。此次发运的装备包含8台“量身定制”的新能源纯电动装载机,将为高原施工提供源源不绝的绿色动力。

该公司新能源高原隧道施工设备订单进入交付高峰期,产品密集交付高原隧道市场,不断扩容高原隧道施工“朋友圈”。设备因其续航、充电、安全、动力性能等完全满足隧道施工要求,备受用户好评,被赋予“全国首创”“纯电环保”“极度节能”等美誉,使得海量产品订单纷至沓来,月订单突破25台。

中铁长安重工党委书记、董事长郑宗君:目前,设备累计共发运近百台,总运行时间已达到“2万小时+3万公里”,已在四川卓小公路等8个海拔超过3千米的项目成功应用,是国内实战应用时间最长、适应海拔最高、运行最可靠的新能源装备。

纯电力驱动,可适应米高海拔、-40℃至60℃的严苛环境,能有效提升工效35%......新能源装备一举攻克高原铁路施工环境污染严重、机械设备与人争氧、效能功率下降等难题,氧气消耗减少30%以上,燃油成本节约60%以上,二氧化碳实现“零排放”。

中铁长安重工党委书记、董事长郑宗君:中铁长安重工公司紧紧抓住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机遇,聚焦“施工设备能源降耗减排”课题,探索如何满足高原隧道施工“高原、极寒、缺氧”需求,60余名研发人员组成科创攻关团队,以联合设计、研发、制造为基点,组织科研攻关,破解“卡脖子”难题,积极探索高原施工设备的“低碳之路”。

在国内无任何参照、案例的情况下,长安重工于年启动项目,科创团队分赴通用设备生产厂家、建筑施工企业、在建工程项目调研,对燃油设备年均油耗及二氧化碳排放进行测算,对高原上设备与人“争氧”、作业动能不足、运输成本高昂等客观因素反复对比分析,对自身技术优势进行客观研判,逐渐理清“高原隧道施工等特殊环境下节能减排”的研发思路,确定了“理念植入+清洁能源+组装生产”的努力方向。

与此同时,长安重工构筑“产学研用结合”体系,推进研发整合资源、借助外脑,共同组建产业协同“工业联盟”。“3年间,我与G7联盟、国机重工、山河智能等10余家行业翘楚签下战略合作协议,与长安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7所知名院校握手达成共识。”中铁长安重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郑宗君介绍企业经营“作战图”。

克服高海拔山区、寒冬冰雪、野外临建、隧道出碴等恶劣工况的严苛考验,历经3次迭代升级,12个项目运用,新能源高原设备升级35%内部元器件,优化整车控制策略,使空调制热效果提升1.5倍,低温工作性能提升2倍,续航时间提升25%,零排放、低噪音、无污染等优势得到客户广泛认可。目前,批量生产后,年产量可达台。

“金牌,长安重工深知金牌服务的重要性,全面推行“技术集中研究+分散驻点服务”模式。据售后服务站介绍,设备维保承诺1小时响应、2小时到场、24小时无休,配备专属“技术医生”,负责产品技术咨询、设备交付、跟踪保养、排除故障等全过程,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及时、准确的技术服务和支持,让“技术+管理+服务”成为公司占领市场的法宝。

据了解,长安重工紧紧抓住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机遇,已成功研制10余款新能源工程机械设备,涵盖了纯电、换电等2大补能路线,包括电动挖掘机、电动装载机、电动自卸车等装备,其中5款设备被贴上“全国首台”标签,2款设备创造“陕西首台”先例,广泛运用在隧道、市政、矿业、钢厂等重点工程建设,企业品牌效应持续攀升,开启了一个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的工业时代。

奋楫三载终“成器”,国内首批新能源高原隧道施工设备“天路号”由概念设计走向实战应用,带动结构件、电控、动力、制氧等数十多家上下游企业参与。长安重工将在产品各项性能指标上与行业共同研究提升,告别以往数十年高原隧道施工中燃油设备的种种不便,从此开启一个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的工业时代。

中国交通广播:高雅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