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安信证券,焦娟、冯静静)
1.人机:硬件的工具化时代
学术的角度来看,硬件是计算机硬件的简称,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由电子、机械及光电元件等组成的各种物理装臵的总称,是人类处理运算与储存资料的重要元件。这些物理装臵按系统结构的要求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为计算机软件运行提供物质基础。简而言之,硬件的功能是输入并存储程序、数据,以及执行程序把数据加工成可以利用的形式。从外观上来看,现今的微机由主机箱与外部设备组成。主机箱内主要包括CPU、内存、主板、硬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各种扩展卡、连接线、电源等;外部设备包括鼠标、键盘等。
从广义的角度,若我们将硬件这一范围再扩大,去看整个计算文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半导体时代,信息技术最早发源于半导体,半导体材料的发明对20世纪的人类文明影响巨大。年,英国科学家巴拉迪首先发现硫化银材料的半导体现象,至今半导体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底层材料。时至今日,几乎所有电子产品与计算机组件里都有半导体的存在。可以说,半导体为三次计算文明(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元宇宙)奠定了基础。
1.1.人与机器的关系什么时候开始发生变化?
从半导体革命开始,广义上的硬件其实有很多,除了计算机,硬件还包括早期的打字机、无线电发报机、电话、电视等,或者叫机器。但是不同的硬件/机器及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人带来的功用不同。以数字计算工具为例,早期人类利用类似符木的工具辅助记录,如腓尼基人使用黏土记录牲口或谷物数量。辅助记数的工具之后逐渐发展成兼具记录与计算功能,诸如算盘、计算尺、模拟计算机及现代的电脑。即使在科技文明的现代,老练的算盘高手在基本算数上,有时解题速度会比操作电子计算机的使用者来得快。但是在复杂的数学题目上,再怎么老练的人脑还是赶不上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这之间的差异就在于有了计算能力的机器越来越智能化。
曾提出“人工智能”概念的计算机科学家约翰〃麦卡锡的研发重点在于用一系列技术模拟人类能力,并用日益强大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组合试图取代人类。而“智能增强”理论的支持者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则希望以同样的技术延伸人类在脑力、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能力。不论人工智能还是智能增强理论,都不能规避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与机器的关系问题”。硬件/机器发展的本质是服务于人,若以人机交互技术为节点,人与硬件/机器的关系发生变化,机器开始有学习的能力,人开始信任机器。
交互硬件之前——硬件的工具化时代。在人机交互技术出现前,早期的硬件其实是功能型的工具,与人的沟通是单向性的,更多的作用是延伸人在体力上的能力。人类社会从机械化时代到电气化时代,再到今天的自动化时代,下一步将进入智能化时代。在这个过程中,在计算机技术出现之前,人们所用的机械或电气化的机器只能算作工具,机器的运行步骤仍需要人实时把控,机器起到的作用是辅助/替代人类体力劳动。
交互硬件之后——硬件的智能化时代。交互硬件重构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是构建信任关系。机器从机械化到智能化的发展,尤其是有了人工智能技术加持之后,开始具备人的认知、思考、执行能力,帮助人类不只是实现体力的进化(力气的放大),并可以反过来作用于人,延伸人类在脑力方面的能力。但机器发展至今,仍处于若弱人工智能阶段,在于现今的社会仍处于数字化转型阶段。
传统的机器之所以被定义为“工具”,而不是“硬件”的原因就在于此。比如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人们还处于功能机时代,早期大哥大的用途只是打电话,并不是所谓的计算产品;手表以前只是看时间,而现在的智能手表可以记录运动数据、通信定位,甚至具备移动支付的功能。当然,工具型产品亦能向智能硬件转变,不只是为了增加产品本身的功能,也是为了更多获取产品使用数据、用户交互数据,然后基于人工智能的算法,让产品更懂人,更好地服务于人。
1.2.如何看待新技术下未来的人机关系?
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可以替代某些行业的人工劳动,如客服行业,这意味着以AI为内核的智能硬件开始越来越智能化。且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机器最终会像人类一样会读写文字、识别图像、辨别物体及辨别味道,甚至可以思考、决策,具备情感。超人工智能的提出与发展对一些行业的职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牛津哲学家、知名人工智能思想家尼克〃博斯特罗姆(NickBostrom)把超级智能描述为“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最聪明的人类大脑更聪明,包括科学创新、通识、社交技能领域”。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数字化进程的加速,机器将会从弱人工智能阶段进化到强人工智能阶段,到了强人工智能阶段,超人工智能阶段就不远了。从麦卡锡、恩格尔巴特,再到今天的人工智能领域里的专家杰瑞〃卡普兰、卢西亚诺〃弗洛里迪、约翰〃马尔科夫等人,对于他们来说,人工智能技术革命是否实现或者早已有了答案。更关键的问题其实在于,机器人会不会产生高级智能?机器人是否最终会取代人类?人工智能与人类究竟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关系?纯粹的技术层面的讨论已经不能解释当前的困惑,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需要被赋予更多的哲学意义。
2.迭代:垂直→通用,大型→小型
过去50年,我们历经了多种交互硬件的迭代,从早期的垂直计算硬件——游戏主机,到通用计算硬件——个人电脑,再到目前的小型化硬件——掌机智能手机,交互硬件进化史大致是遵循垂直计算硬件→通用计算硬件→小型化硬件这样的发展路径。
2.1.垂直计算硬件——家用游戏主机的诞生
在过去的50多年内,出现过很多的计算设备,更早时期的有如上文所述的打字机等。但从半导体带来的革命来看,交互硬件的发展浪潮要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其中最早开始流行的是游戏主机,电子游戏(ElectronicGames)又称视频游戏(VideoGames)或者电玩游戏,是指所有依托于电子设备平台而运行的交互游戏,游戏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硬件的迭代。
游戏的发展会正向循环推动硬件与科技的进步。从PC上能显示运动图像,到PC游戏画质越来越好,这一定程度上正是源于玩家对游戏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游戏是一种随科技发展而诞生的文化活动,不仅包括最核心的显示、芯片技术,发展至今还涉及5G通信网络、云计算等硬科技。游戏本身就是一种结合了科技与文化的载体,高端技术为更具沉浸感与互动性的游戏提供了基础架构,而游戏也反过来推动新科技的探索与发展,以此形成正向循环:为了满足玩家更高的游戏娱乐需求,游戏及科技厂商持续投入研发,推出算力更高、性能更强的新硬件与技术,当新硬件与技术出现后,其所能应用的场景将远不止于游戏,将作为通用型的技术溢出至其他应用方向或场景。
在年的中国游戏产业年会科技共生论坛上,腾讯互动娱乐副总裁张巍分享了类似的观点:自诞生以来,中国游戏产业一直都与互联网以及软硬件技术共融共生、共同发展。一方面,几乎每一次技术浪潮,都在重塑游戏的面貌与形态;另一方面,得益于用户体验需求的不断提高,游戏也成为科技创新重要的助燃剂,许多高新技术的“先导”性应用场景牵引着众多高精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相比我们所熟知的任天堂FC、索尼PS、微软Xbox,最早的游戏机要追溯到年的奥德赛,从第一款家用游戏主机至今,已经过去了50年。游戏机见证着人类科技史的进步,在不同发展阶段出现了划时代意义的产品,影响着如今包括电视、电脑、智能手机、VR/AR等在内的其他电子产品市场的发展。游戏主机这一交互硬件先于个人电脑的发展,所以我们先回顾游戏机发展历史上的重要节点,以便更好地预测未来VR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在未来1-3年内,VR/AR在消费者市场大概率以游戏主机的形态存在与推进。
2.1.1.第一波浪潮(-年):电子游戏萌芽期与奥德赛
电子游戏这一产物的萌芽时期为20世纪50年代末。年,物理学家威廉〃辛吉勃森(WilliamHigginbotham)博士,发明了一款叫作TennisforTwo的游戏,这款游戏运行在示波器上,可以支持两个人对战打2D的网球。这个“游戏机”只是放在实验室里,是电子游戏的雏形。
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史蒂芬〃罗素(SteveRussell)及其同学开发出了SpaceWar游戏,在PDP-1小型机上运行,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款电子游戏,至此揭开了电子游戏机的序幕。虽然PDP-1被称为“小型机”,但其体积硕大,拥有一个大衣柜一样大小的主机,而且价格昂贵,因此只有高校与科研机构才有机会配备。但即便如此,这款游戏靠着粉丝们的热情推动,最终运行到了上千台设备上。甚至PDP-1生产商将该游戏预臵进了系统中,随机附送。
真正意义上在消费者市场售卖的家用游戏主机(HomeVideoGamesConsole,有别于街机)是奥德赛(Odyssey),由被誉为“电子游戏之父”的拉尔夫〃贝尔(RalphH.Baer)研制出。奥德赛游戏机在年9月正式发售,售价为美元,3年期间共售出了33万台。奥德赛作为TV游戏机,先于PC游戏的问世,随后对游戏产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奥德赛的计算性能只有方块,缺乏计分系统、无法输出声音、只能使用电池,这样一款看似简陋的游戏机却给整体电视机市场带来了巨大震撼,使得只能观看的电视机变得可以与用户进行交互。在此之前,人们也在探讨未来的游戏机应该以什么样的形态呈现,其中有很多人就认为游戏机会与电视机一体化。但奥德赛的制作人及家用电视游戏的启蒙者拉尔夫〃贝尔则认为游戏机不应该是与电视机一体的,电视也不应该是只能观看的机器,而应该有更高、更强的互动娱乐性,游戏机可作为电视机的一个外设存在,通过外设用户可以与电视机中的内容进行互动。
2.1.2.第二波浪潮(-年):雅达利
雅达利(Atari)是由雅达利公司在年10月发行的一款游戏机,是电子游戏第二世代的代表主机,一经发布就在市场上引起轰动,成为当时美国最畅销的电子产品,让电子游戏真正得到了普及。当时一台雅达利的售价约美元,在到的三年间,雅达利游戏机在全美扩张,在其长达个月的生命周期(2年1月1日停止发售)中累计售出万台,其普及度已达到了美国家庭3户一台的程度。雅达利的重大创新之处是可更换游戏卡带。在此之前的游戏机,游戏是固化在ROM中的,一旦用户玩腻了这个游戏,其主机的使用寿命也就终止了。而雅达利的革命性突破是机身上多了一个卡槽,用户可以通过更换游戏卡带的方式玩各种各样的游戏。这一重大创新使得雅达利主机保持了相当的吸引力,凭借此创新,家用游戏机才真正超越了其他玩具,成为主流娱乐硬件。
但在年,雅达利游戏机霸主的地位轰然倒塌,美国游戏机市场迎来了巨大的下滑,市场规模缩水90%以上,从32亿美元缩水至年的1亿美元左右,被称为“雅达利冲击(AtariShock)”。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
1)创始团队出走,公司不注重软硬件本身的研发。雅达利曾一度成为美国最赚钱的公司之一,是众多工程师向往的公司,乔布斯也曾是公司员工之一。但雅达利创始人诺兰〃布什奈尔(NolanBushnell)离开后,一直是由华纳在主导经营雅达利公司,华纳只注重售卖雅达利游戏机,重数量而轻质量,过度地追求短期的利润,而忽略对硬件与游戏内容本身的迭代研发,奠定了衰落的基调;
2)劣质第三方游戏泛滥。在“数量压倒质量”的策略下,雅达利对第三方游戏的质量与内容没有进行很好的管控,使得一大批同质化、劣质甚至涉及情色、种族歧视的游戏充斥市场,引发了用户的抵制,导致雅达利品牌形象大跌,这也为雅达利崩盘事件埋下了伏笔;
3)《E.T.外星人》成为崩盘导火索。年的圣诞档期,华纳要求雅达利团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出《E.T.外星人》这一IP游戏,但最终只用6个星期就面世的《E.T.外星人》质量极差,与宣传严重不符,这使得雅达利的声望跌至谷底,大量游戏机与游戏卡带滞销。在这次冲击下,绝大多数为雅达利开发游戏的工作室相继破产。
2.1.3.第三波浪潮(-年):任天堂FC(红白机),开启现代游戏产业
雅达利于年开始退出游戏机市场,但家用游戏机已深入人们的娱乐生活。在“雅达利冲击”的影响下,北美的游戏机市场一蹶不振。但是若干年后,来自大洋彼岸的一家日本公司重新激活了北美游戏机市场。20世纪80年代初的日本市场上充斥着十多种TV游戏主机,总市场规模却不到万台。年7月15日,任天堂(Nintendo)推出FC(FamilyComputer)红白机,开始书写游戏产业新纪元。FC凭借优异的性能与较低的价格取得了市场成功,当时负责游戏软件开发的宫本茂也携团队推出了几款脍炙人口的游戏,如《大金刚》《大力水手》《马里奥兄弟》等,首批47万台游戏机迅速销售一空,不到一年时间,FC销量突破万台。
任天堂FC是当时的全球家用游戏机霸主。任天堂开启了日本游戏产业,也开启了现代游戏史,FC开始风靡世界,FC红白机及《超级玛丽》《超级马里奥》等经典游戏也成为国内80后的珍贵回忆。年10月,NES(FC美国版)在美国发售,到年,任天堂的游戏机已占领美国90%、日本95%的市场份额,全球销量达到万台。从雅达利到任天堂FC,任天堂主要是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创新:
一是建立了严格的审核制度以把控游戏质量。在FC推出早期,基本上所有的游戏都是由任天堂下属的游戏软件公司开发的,但当游戏机的销量超过万台时,游戏数量已不足以满足大量用户的需求。因此,年任天堂开始接纳第三方游戏开发厂商,引入丰富的游戏内容。最初有六家游戏软件厂商入选,包括哈德森(HUDSON)、南梦宫(NAMCO)、泰托(TAITO)、卡普空(CAPCOM)、杰力(JALECO)与科乐美(KONAMI),被当时业界称为“六大软件商”。任天堂吸取了雅达利崩盘的教训,建立了“权利金制度”来把控游戏软件质量:1)游戏卡带必须由任天堂来生产,且游戏的订货、流通、批发均由任天堂控制的批发组织初心会负责;2)每个厂商每年能够在FC上发售的游戏数量有限制,根据厂商规模大小定在1-6个不等;3)根据预估销量,厂商须提前交足权利金。
二是重新定义了游戏的硬件交互方式。从硬件本身的角度看,相较于雅达利,任天堂FC的硬件性能有很大的提升。此外,任天堂最大的创新是手柄十字键的发明,它重新定义了游戏的硬件交互方式,使得游戏操作更具人性化,带有十字键的手柄成为现今游戏机的标配。除了硬件交互之外,重新定义游戏软件交互方式的是《超级马里奥》,它定义了横版2D卷轴这一类游戏。任天堂开启了日本游戏产业的起点,也开启了现代游戏产业。虽然世界上第一台家用游戏机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但它只能呈现简单的方块线条,且是单色的,那时还不能称这是一个“产业”。现代游戏产业始于任天堂,以FC红白机的问世为代表,真正意义上的家用游戏机开始风靡世界,并促进游戏产业发展壮大。(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1.4.第四波浪潮(-3年):世嘉MD,迎来16位主机时代
任天堂是20世纪80年代末的家用游戏主机的绝对霸主,在任天堂FC的成功之后,世嘉(SEGA)、日本电气(NEC)、索尼等日本公司也纷纷加入了战场,游戏主机市场进入了群雄割据的时代。游戏产业发展的同时,计算机、电视与显示技术也在进步,硬件CPU的计算性能已经发展到16位数,-年Intel、Motorola、Zilog陆续推出了16位微处理器。16位主机时代是以日本公司世嘉于年推出的16位游戏机MegaDrive(简称MD,美国称Genesis)为起点的,并于年9月进入美国市场,售价为美元。由于当时主机游戏市场已基本被任天堂所垄断,世嘉则展开了差异化的竞争策略:一是开拓新的玩家用户群,推出了大量以成年玩家为主要对象的游戏;二是率先使用性能更高的16位微处理器,提高硬件性能的竞争力。
任天堂较大的战略失误是轻视了硬件性能的重要性。任天堂8位主机时代的霸主,-年,FC丰厚的收入使得任天堂对于开发次世代主机的动力不足,也忽略了提升游戏主机的硬件性能,如年任天堂推出的掌机GameBoy性能就较为一般(后续在小型化硬件章节具体分析)。所以在16位主机时代,任天堂的反应略显迟缓,在16位游戏主机的竞争之中遭到后起之秀世嘉MD的狙击,世嘉MD的市场占有率开始提升。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任天堂不得不开始投入新一代16位主机的开发。0年11月,时隔7年任天堂才发售了下一代16位主机,即超级任天堂SFC(美国版为SNES),简称超任。任天堂SFC的面世,标志着任天堂与世嘉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在日本市场,SFC的推出仍然受到玩家的拥趸;但在北美市场,由于SNES的上市时间晚于MD两年,SNES第一年的销售情况不太乐观,当时MD已经在美国建立了较为庞大的用户基础。根据GameRes游资网数据,2年,世嘉在北美家用主机的市场份额达到55%,到3年的市占率进一步提升至65%。
2.1.5.第五波浪潮(4-年):索尼PS,进入32位、3D游戏时代
实际上从8位机到16位机,硬件性能的提升并没有发生质变,任天堂依然是非常头部的游戏主机厂商,只不过越来越多的入局方已出现,瓜分市场。20世纪90年代初,恰逢32位处理器、3D技术的发展。家用游戏主机市场在4年开启了一次非常重大的变革,硬件的性能开始发生质变,游戏主机进入32位时代,可以运行3D游戏,这一波技术浪潮带来了一个新的窗口期。任天堂早期对硬件性能的忽视致使其在北美市场竞争力的衰退,为其后索尼PS轻易占领北美市场提供了契机。除了计算硬件性能的提升,以软盘(FloppyDisk,FD)、光盘(OpticalDisc,CD)等为代表的新存储技术也在迅速发展。早期,任天堂曾采用软盘技术来解决FC游戏卡带容量不足的问题,推出FC外接配件FC磁碟机,即使用卡带作为游戏标准载体,并搭配其他存储方式扩展存储容量。FC磁碟机以软盘为存储介质,软盘在当时作为电脑的主流储存介质,具备容量大、价格低的特点,且能够反复写入新游戏,这可以大幅降低游戏厂商的成本。
索尼作为当时电子行业的龙头,是任天堂游戏机的声学芯片供应商,也是CD-ROM新存储技术重要的推动者。因此,0年前后,任天堂与索尼合作,共同展开SFCCD-ROM扩充周边的研发,以对抗NEC、世嘉等竞争对手所推出的基于CD-ROM存储的游戏主机。由CD技术标准制定者之一的索尼提供CD-ROM的软硬件技术,双方合作开发了SFCCD-ROM扩充组件“SFC-CD”,以及整合主机“PlayStation”,游戏机既可玩传统卡带游戏,也兼容CD格式的游戏。在1年5月的消费电子展(CES)上,索尼宣布与任天堂正在共同开发名为“PlayStation”的新主机。然而戏剧性的是,第二天任天堂单方面毁约,转而宣布与另一家有CD技术专利的公司飞利浦进行合作。之后,索尼继续将PlayStation项目推进下去,借机推出了自己的独立游戏机品牌,仍然沿用PlayStation这一名字(去掉了原名称中间的空格)。
4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索尼PS的发售是主机游戏产业又一个重要发展节点,其对游戏产业的改变是:
软硬件方面,采用32位微处理器,并带动游戏主机从卡带向CD-ROM存储模式的转变。索尼PS主要硬件配臵为32位RISCCPU、32位SonyGPU、16位SonySPU、双倍速CD-ROM光驱。其中PS使用CD作为存储介质,有诸多优势,CD-ROM甚至成为之后20多年内的主流数据载体:1)存储容量大。能支撑3D游戏所需的数据容量,比如光盘游戏《阿比逃亡记》能储存大量的数据内容,允许开发团队做出电影般的游戏画面;2)制作效率高。传统游戏卡带制作周期长,需提前3个月预定下单;3)制作成本低。传统游戏卡带制造成本远高于CD,更低的成本有利于消费者与开发商。
内容方面,带动电子游戏产业进入3D时代。由于搭载了更高性能的3D专用硬件,索尼PS最大的特点是在描绘3D多边形画面上做了强化,能够实现3D画面的实时渲染,因此索尼PS主打3D游戏内容,其上著名的3D游戏大作包括《生化危机》《寂静岭》《合金装备》《最终幻想》等。
竞争格局方面,游戏主机内容市场开始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作为一款性能强大的新主机,索尼PS为游戏开发商开辟了新的市场机会,且索尼的品牌号召力吸引了众多知名游戏厂商加盟,尤其是两大重量级游戏厂商SQUARE与ENIX宣布携巨作FinalFantasyVII、DragonQuestVII离开任天堂转投PS后,日本众多知名游戏软件厂商纷纷加盟索尼。不同于任天堂强势的权利金制度,索尼对于第三方游戏开发商则较为开放包容,游戏主机与内容市场开始逐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其实在索尼PS发售前的一个月,世嘉也发布了自己的新一代32位游戏主机世嘉土星(SEGASaturn,简称SS),使用CD-ROM作为存储介质。主机发售前的一个月,首批20万台SS游戏机被预定一空。5年5月,索尼与世嘉同时宣布旗下PS与SS销量超过万台,两大32位主机的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但在美国市场,世嘉却没有继承MD的市场优势,美版世嘉SS初始售价为美元(后降至美元),价格比索尼PS高美元,实际性能却不及索尼PS。后世嘉在与索尼的价格战中,因巨大的成本压力而居于劣势。6年,任天堂发布了64位主机Nintendo64(简称N64)虽然上市时间晚于世嘉SS与索尼PS,但依然获得了大量玩家的支持,首批50万台主机于十天内售罄。但最终N64只卖出多万台,远不及索尼PS的一亿台,其失败主要源于其仍然使用落后的卡带模式。由于卡带制造成本远高于CD,N64逐渐失去第三方游戏软件商的支持,在发售之后的好几个月内一直缺乏内容支撑,因此N64也是历史上游戏种类最少的主流游戏机之一。
在PS一代成功之后,索尼并未止步于此,开始着手PlayStation下一代主机的研发工作。时隔6年,PS2最终于年3月正式发售。相较于PS1,PS2除了在3D画面实时渲染的性能与功能上有较大提升,在其他方面也有所创新:1)主机向下兼容。向下兼容功能对新主机发售初期的品牌宣传至关重要,PS2推广了向下兼容的概念(指新世代主机能够兼容运行旧世代的游戏),即PS2可以兼容PS1游戏,此后其他主流游戏主机Xbox、Wii等都具备向下兼容的功能。2)兼容DVD播放。PS2刚好诞生于DVD普及的时代,PS2的成功在于其不只是一个出色的游戏平台,而且还是一个兼备DVD播放器的实用娱乐平台,为用户提供了多样化的娱乐方式。PS2于年11月3日正式停产,根据Statista统计,PS2累计售出超1.5亿台,成为历史上销量最高的游戏主机。索尼给我们的重大启发意义在于,硬件产业的残酷性——先发、先验均不能保证打“终局”,硬件产业中,“活着”永远是硬道理。
2.1.6.第六波浪潮(-年):微软Xbox的挑战,带动欧美游戏厂商重新崛起
进入21世纪,彼时的微软已经通过控制计算机产业链上的操作系统,从而掌控了整个个人电脑产业,以Windows+Office的组合强势切入了办公场景。为了寻找新的盈利点,除了办公场景之外,微软一直也觊觎着客厅场景。比尔〃盖茨曾在其5年所著的《未来之路》一书中,描绘了未来通过计算机控制家庭里家电的场景。除了个人电脑,智能家居中最重要的一个日常生活场景就是家庭娱乐,因此微软计划从家庭客厅娱乐切入。微软一定程度上也是智能家居的先驱者。此前微软本身也在做PC端的游戏,自7年左右开始进军家庭主机市场,最初以合作的方式进行布局,计划为游戏硬件厂商开发软件与操作系统,但碰壁之后,微软决定推出自有的游戏主机。面对竞争已经较为激烈的家用游戏主机市场,不同于索尼的路径,微软进军游戏主机市场的方式主要靠投资,陆续收编其他硬件厂商的人才,收购多家游戏工作室。
初代Xbox的成功重新燃起了欧美游戏开发商的热情,自此欧美游戏厂商开始崛起。同时微软乘胜追击,年11月22日,微软推出新一代具备代表性的游戏主机Xbox,正式拉开了三大主机游戏厂商的竞争。由于Xbox抢先PS3一年发售,售价仍为美元,在PS3缺席的情况下,Xbox在发售后的半年内售出约万台,率先占据较大的欧美市场份额。年11月,索尼与任天堂各自发布新一代的游戏主机索尼PS3与任天堂Wii,随着新世代游戏主机发售,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形成。三家的次世代游戏机各具优劣势,根据Statista统计,微软Xbox、索尼PS3、任天堂Wii在全球的累计销售分别为万台、万台、1亿台。其中任天堂Wii的销量遥遥领先,源于其采取了错位竞争策略,虽然Wii的性能不及Xbox与PS3,但Wii最大的优势与创新在于将体感装臵引入了游戏主机,开辟了新的体验方式。Wii开发代号为“Revolution”,表示电子游戏的革命——体感游戏革命,发售第一年销量就达万台,迅速抢占了大量轻量玩家甚至是非玩家市场。随着三大厂商的新世代游戏主机的全面上市,游戏主机市场的竞争白热化,索尼、微软、任天堂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形成直至今日。年1月,微软宣布将以亿美元收购动视暴雪,收购完成后,微软在游戏领域的优势将大幅提升。
回看雅达利、世嘉、任天堂、索尼、微软这一段在游戏主机时代的竞争,我们得到的启发是:
1)最早期的游戏主机市场也经历了百花齐放的阶段。回看雅达利那一时代,虽然主机游戏市场的发展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但是竞争特别激烈,有来自各行各业的入局者。映射到当下,对于元宇宙、VR/AR这类新鲜事物,“全民元宇宙”是很有可能发生的;
2)真命硬件是不断试错的迭代史。在一个真正意义上非常流行的设备问世前,会经历很多次试错,中间也会有泡沫;
3)快速顺应产业发展趋势的重要性。从任天堂的垄断到世嘉、索尼的崛起,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任天堂忽略了硬件性能的重要性。直6年,任天堂推出的游戏机N64还是基于游戏卡的主机,这种落伍的主机给其他竞争者创造了机会;
4)内容的重要性。雅达利的失利绝大部分的原因是在后期不重视游戏内容与玩家体验;任天堂的后来居上一部分也源于对内容的重视性,包括索尼也较为重视与游戏内容厂商的合作;
5)先发优势的重要性。但后入局者凭借资源禀赋仍有机会,掌握关键的技术环节,实现弯道超车。比如索尼,虽然一开始任天堂在游戏主机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但索尼依靠其他产品优势在市场中占据一定的话语权,并成功切入主机游戏赛道;再比如微软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通过收购、降价补贴等方式切入市场。(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2.1.年:现象级产品AppleII问世,开启了个人电脑革命
年4月,苹果在旧金山的西海岸电脑展览会上举办了首次盛大的产品发布会,推出了AppleII电脑,这是全球首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电脑,支持*分辨率的视频输出,可显示16种色彩,并且拥有单声道声音输出架构,从此电脑可以发出声音。AppleII的最初定价为美元,后续又推出了多种改良型号,在接下来的16年中,各种型号的AppleII共售出了接近万台。AppleII开启了个人电脑革命,在于其面向的是大众,而不仅仅是狂人与工程师,AppleII的上市与后来的普及深刻影响了后继的许多种微电脑。AppleII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配备了杀手级应用“VisiCalc”,打入消费级市场。相比其他电脑,AppleII真正开创了个人电脑产业,而AppleII的成功重要推进器是电子制表与个人财务程序VisiCalc,这是Excel的雏形。作为世界上第一款电子表格软件,VisiCalc最早于年问世,并于年与AppleII电脑拥绑销售,VisiCalc成为当时较为流行的个人计算机应用程序,也助力AppleII在商业、家庭与学校用户之间进行普及,VisiCalc在年被评为最佳软件。
2.2.2.年:麦金塔(Macintosh)问世,图形化界面+鼠标降低用户使用门槛
AppleII问世后,销量急剧上升,从年的台猛增到年的21万台,将苹果公司推向了一个新兴产业的顶峰。但AppleII与我们现在用的电脑有一个巨大的不同——没有鼠标,操作全部依靠命令行加键盘,即在键盘上输入一串字符,计算机就会在屏幕上显示相应的字符,通常是荧光绿色的字符衬上深色的背景。直到、年苹果Lisa、Mac的推出,带来了巨大的革新,带来了图形化操作界面与新外设硬件鼠标。
AppleII之后,乔布斯继续探索下一代个人电脑,目标是打造一款操作简单、价格低廉、适合普通人使用的大众电脑。年,AppleII的潜在继任者有三种机型:1)AppleIII——年5月,AppleIII上市,虽然AppleIII内存更大,屏幕可以一行显示更多字符,并且能区分大小写字母,但最终销量惨淡,主要源于相较前一代并没有根本性的革新。次年,苹果个人电脑业务的最大竞争对手IBM也推出了首款个人电脑,使用的是过时的命令行提示符,屏幕也只能显示字符,而不是图形界面的位图显示。2)“丽萨(Lisa)”项目——全球首款同时采用图形用户界面(GUI)与鼠标的个人电脑,于年面市,但当时的苹果没有考虑到消费者对电脑消费的承受能力,昂贵的价格使得众多用户更愿意采购价格相对低廉的IBM电脑。AppleLisa于年8月正式退出历史舞台。3)“安妮(Annie)”项目(后改名为Mac项目)——开发者为杰夫〃拉斯金(JeffRaskin),致力于为大众制造一台拥有简单图形界面与简洁设计的廉价电脑。拉斯金也促成了乔布斯与苹果的同事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