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张卓然
图片来源
受访者提供
“他就像是生产线的‘保护神’,为我们的发动机制造工作保驾护航。”
在上汽乘用车临港基地发动机厂,生产线员工们对金涛赞誉有加。每逢生产线设备出现难以处理的故障,他们都会第一时间求助金涛。这位生产线设备的“老法师”向来不负众望,总能确保故障能迅速排除,生产节奏不受影响。
金涛是上汽乘用车临港基地发动机厂的设备维修工程师、高级技师,自加入上汽的十余年来,他一直坚守在生产线设备维护的岗位上,曾荣获“上海市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并作为上海市首席技师工作室技术带头人,带领团队获评“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奖,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日前,在临港新片区第三届“临港工匠”表彰大会上,金涛荣获“临港工匠”荣誉称号。
爱搞设计的维修工程师
今年是金涛与生产线机械设备打交道的第22个年头,职业生涯早期从事过焊工、电工、钳工、数控加工等各类工种的他,对于整条生产线上的设备都了如指掌。不过,除了设备维护的本职工作之外,金涛还对设计工作情有独钟。
“刚参加工作没多久,我就开始自己设计并调试非标设备了。”金涛告诉记者。所谓非标设备,指的是过去生产线上并没有,但却是符合生产线需求且自行设计制造的设备。在工作中,金涛时常结合生产线的实际需求,为生产线带来非标设备的设计、制作、安装、调试“一条龙”服务,为生产线带来的降本增效成果显著。
这种自己设计、自己diy的理念也融入了金涛的设备维修工作,譬如生产线上拧紧枪的电缆。“电缆其实类似我们手机的充电线,在高频使用、高频振动的拧紧枪上,接头处很容易损坏。”金涛介绍道。
由于设备是德国进口,供应商的电缆接头处设计比较特殊,如果找国内电缆厂商制作替代,需要重新开模制作,没有任何一家厂家愿意为这种个例的维修而开模;如果从德国进口,不仅要承担1万多元的高昂成本,还需要大约三四个月的采购周期,对于生产线上大小螺栓都要使用的拧紧枪而言,将严重拖慢生产进度。
不方便找替代,金涛决定自己设计替代品。他仔细研究了电缆接头处的结构,并且考虑到实际使用场景,对接头处的固定进行了改良设计。经过不断尝试,金涛全新设计了一份电缆线头的图纸,并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出来,修好了出现故障的拧紧枪,良好运行至今已一年有余。
“相比采购1万多元的新备件,3d打印的材料成本不到30元,不仅为我们省下了大量成本,也给我们开拓了新的维修思路。”金涛表示,“其实很多设备供应商的产品设计有不合理之处,通过3d打印,我们可以对不合理、不耐用的零部件进行改良。现在,3d打印在生产线上用得很普遍,很多小的零部件,我们都选择自己设计、自己打印。”
20万字手册助力故障维修
在上汽乘用车临港基地发动机厂,维修团队有条不成文的规定:一旦遇到超过20分钟处理不了的故障,就要请“老法师”金涛出马,应对设备的“疑难杂症”。
20分钟,这种紧张的设备维护节奏是深耕这一行业20多年的金涛的工作日常。发动机生产线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设备故障不能及时处理,可能会对整条生产线的产量造成影响。然而,发动机的生产线很长,设备品种也比较多。在上汽乘用车临港基地发动机厂,生产线上有来自十几个国家的数十台设备,不少设备中有上千个传感器,仓库里各类备件也品种繁多。有时候,多年运行良好的设备突发故障,对经验不够丰富的维修员工而言,相当棘手。
对此,经验丰富的金涛仍然保持着严谨与谦逊:“设备故障中,大约有20%-30%的案例并不常见,很多故障都是新鲜案例,我也需要不断学习。”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20余年来,每次遇到新的故障,金涛都会坚持进行详细记录,就像一位医生一样,把设备的“症状、病因、病理、药方”一一记录下来。长此以往,一本20余万字的维修手册诞生了。
金涛将这20余万字的维修手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了整个维修团队,并在此基础上自行开发了软件、运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