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机械保养 >> 机械保养介绍 >> 正文 >> 正文

美国限制出口,如今奔驰都要用的机器人,看

来源:机械保养 时间:2022/8/30

孙鹏飞

编辑

唐晓园

正文字数共计:

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年,一条令人焦躁的消息在沈阳金杯汽车厂传开——美国人爽约,不卖AGV了。

AGV(AutomatedGuidedVehicle),无人搬运车,也被叫做“AGV小车”。那年年初金杯汽车高管赴美考察,目睹了AGV载着发动机、保险杠和油箱,高效穿行在整车制造的流水线上。

金杯与美国人签下合同,希望让更多移动机器人替代工人搬运汽车零配件大件。

没想到美国商人以政府限制技术出口为由,单方面终止了合作。没有AGV,花大价钱从日本买来的生产线设备也将沦为废铁。

金杯汽车不得不找上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机器人研究开发部求助,攻克汽车生产线移动机器人技术。

年,第一款国产AGV走出实验室。

30年来,AGV被限制所带来的痛苦已经消散,如今中国移动机器人的国产化率达到了95%,世界移动机器人的重心,早已转至中国。

与AGV发展共鸣的,是中国制造业的变迁——从弱到强,中国工业一步步集聚41个大类、个中类、个小类。今天中国已是全球工业体系最健全的国家。

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档口,内生求变的底气已经凝聚——中国制造——通过智能制造,往高附加值生产转型,持续提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

今天立方知造局以小见大,聚焦中国制造业纷繁脉络中的微观单位——车间。在这里,变化正在发生。

移动机器人往返穿梭在车间、仓库,替代原本由人工操作的危险作业,并保证%配送准确率。

接下来你会看到:

1.必要的替代:为什么说移动机器人替人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

2.助力新能源:为什么锂电企业比光伏企业更早用上移动机器人?光伏行业两个“反直觉”背后的新机遇是什么?哪些技术升级将让机器人融入光伏车间的每个角落?

3.机器人在汽车工业:在这片自动化布局最早的行业,移动机器人解放了哪些工人?为什么以集装箱当作流动仓库新模式难以在中国大规模推广?

4.纺织行业:纺织行业的自动化和地域有什么联系?是什么让纺织企业主对采购移动机器人犹豫观望?纺织行业的典型案例——它有可能打败优衣库的秘诀就在于机器人?

5.重工领域:机械制造是如何通过智能化生产弯道超车的?

1.必要的“替代”

中国制造升级有两个关键词——自动化和智能化。

自动化意味着机器和设备替代了工人的重复性劳动,智能化则是给机器和设备再安上决策和判断的大脑。

自动化生产对于许多制造企业曾是奢望。年,王传福创办比亚迪,却苦于无力支付动辄千万级的的镍铬电池自动化产线设备。

他动手拆解生产线流程,细化为一个个可以由人工完成的工序——他自嘲的“半自动化半人工”生产线。改革开放后,用人工替代机械带来的成本优势,成为比亚迪等制造企业与国际巨头抗衡的利刃。

成立那一年,比亚迪卖出了万块镍镉电池,打开低端市场。巨大的人口红利下,比亚迪生产的锂电池成本不到当时日本巨头三洋的1/3。

时代造就了一批中国企业家。但今天,过去的优势或难以持久延续,中国制造业正面临新的挑战——人口老龄化。

从年开始,婴儿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年出生率首次跌10‰,达到8.52‰。信息来源:国家统计局制图:立方知造局

65岁及以上人口从年起逐年上升信息来源:国家统计局制图:立方知造局

未来或难以有持续充沛的劳动力来补给制造工厂。

工人工资也在连年上涨。相关数据显示,年中国制造业平均年薪约5万元,到了年这一数据为8.24万元,8年之间,翻了近1.6倍。

一位长三角印染企业的负责人向立方知造局表示:他偶尔会怀念年。外来务工者涌入,工厂里有一位“贵州工头”,每当订单旺季需要招聘大量临时工时,贵州工头总能找得到老乡进厂。

如今,贵州工头回到了老家,招工一直困扰着这位负责人。尤其是夏季,印染车间的温度高达四十多度,工人要赤身才能搬运成品。即使工资涨了1.5倍,加上高温补贴,也难以吸引工人进入车间。一到夏天不少工人会选择请假返乡,等到秋天再回来,避开夏天恶劣的工作环境。

70年代,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日本同样遇到过招工难问题,当时日本企业有两个对策——

1.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

2.用机器人替代人工。这便有了自动化生产线。

在中国,“机器人换人”同样是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必要条件。

中国不会止步于“世界工厂”,而是要保持制造业低成本优势的同时,提升价值,保持持久的竞争臂力,做大之后要做强。路只有一条——布局制造业的未来——智能制造。

这样的深谋正是中国制造的要点,也是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战略的重心——用AI、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对企业做自动化转型的同时进行信息化、数字化改造,最终创造出更高价值——智能化生产。

我们以羽绒服制造的案例,看一看自动化生产与智能化生产带来的变革——

自动化:一件羽绒服有52个裁片,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和10针高密刺绣完成。自动化生产模式可以让一道道工序分割,产品通过悬挂吊链经过多个工位,经过处理之后,传送至下一工序。移动机器人则串联起所有工序,配送物料。

上述自动化目的是在产线中减少员工参与作业,提升效率。而智能化生产的关键,是让数据助力生产,创造更多价值——

智能化:羽绒服智能工厂中,以每台设备为制造单元。工人工位上有一个平板,系统会即时分派最新任务。如果出现原材料不足或者机械故障,系统可以分析数据下达配送命令,移动机器人带着新的物料快速送达。

这样一来,机械和设备不仅替代了人的手足,流通中的数据还参与了产线实时决策。

产线变得柔性,不再与单一产品强力锚定,同一条产线经由系统分配,生产出不同品类的产品。

在智能化生产的路径中,中国和美日德处于相近的起跑线——日德重制造轻互联网布局,美国重互联网轻制造,中国一手抓互联网一手抓制造业,便是我们超车的底气。

了解了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区别,你会发现,无论在那种模式下,移动机器人都是刚需。

移动机器人天然具有“跑腿”功能,但在智能工厂车间,它的角色远不止解放搬运工的双脚。

2.机器人涌入车间

如果把中国制造企业看做一个个岛屿,移动机器人如同水流,串起时代的星罗棋布。

移动机器人主要分为AGV(自动导引车)与AMR(自主移动机器人):

前者需要依靠地面辅助标志导航和软件系统调度;后者则能自主地规划路径、避障、决策。

移动机器人替代搬运工,看似水到渠成,然而不同行业对于移动机器人仍有着不同的态度。有拒绝,有犹豫,有拥抱。

立方知造局和快仓一起,深度调研了光伏、锂电池、汽车、纺织服装、工程机械,五个制造行业的五段故事,梳理出行业面临的痛点以及自动化智能化现状,并从典型案例中窥探关于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微观一角。

01.光伏:

两个反直觉背后的新机遇

中国光伏借着新能源的浪,再度冲上云间。但光伏行业存在两个反直觉——

一是目前中国光伏企业的自动化布局水平更像是传统制造业工厂,不少企业的设备工龄高达十年,自动化布局落后同为新能源热门的锂电池行业5年。

这是因为,经历了年的政策补贴以及年的补贴停摆,政策的筛网留下了具有先发优势、产能规模大的企业,形成头部效应。很多头部企业仍保留着老旧的厂房和设备,还没来得及做自动化改造。

另一个反直觉现象是——热门的光伏“招不到人”。

不久前,央视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年我国光伏行业年增人才需求9.3万人,但人才供给量不到一半,只有4万人。

背后的原因是:工人们不愿意再“拿命换钱”,尤其在光伏电池的制造环节。

光伏电池车间很缺工人。光伏企业的毛利率不到20%,难以给予工人们丰厚的劳动回馈。同时车间作业风险高,甚至有工人将之比作“挖煤”。

在光伏电池车间,工人们手上常有黑色的斑点。层压敷设工序需要用到强酸、强碱。虽然防护服能隔绝身体与化学药剂的接触,但无法做到%的保护。小概率事件在重复又频繁的作业中难以避免——强酸强碱会对皮肤造成巨大伤害。

更大的焦虑,是生命安全。为了阻挡电池片原材料多晶硅氧化,生产车间充斥着氮气。这种惰性气体尽管不会在电火花中燃烧爆炸,却带来了隐患——如果泄露,空气中的氧气被稀释、排挤,会发生窒息事故。

光伏企业为了避免氮气泄露以及工人恐慌造成的踩踏事故,有意减少了车间里的员工数量。

恶性循环产生了——生产风险让企业招不到人。因为招不到人,企业又给每个工人增加了工作强度,有的企业甚至采用两班倒制度——这样一来,工人们更不愿意来了。

解决这一困局的方法之一就是让机器人走进光伏车间。

从年起,中国光伏电池车间开始尝试用移动机器人替代人工搬货的方案。

同样在年,光伏行业受到政策补贴叫停而暂时摇摆。一批光伏企业未能活下去,一波专为做光伏方案的移动机器人企业也未能熬过冬天。

如今行业回温,移动机器人替人再度摆上议程,但据立方知造局了解,目前仍有两座大山阻挡移动机器人“救世”光伏,也是移动机器人进入中国光伏车间前急需解决的难点——

硬件难点:如何保证移动机器人的稳定性?

软件难点:如何实现高密度下的调度?

正是基于上述两个难点尚未攻克,移动机器人集群及操作系统提供商快仓(以下简称快仓)没有急于加入年移动机器人进入光伏车间的大潮,而是花费1年半时间提升移动机器人的稳定性。

这样的投入,让快仓的移动机器人具备核心优势——每千次作业人工介入不超过2次,比行业平均水平每千次作业人工介入15次低很多。

更大的挑战是软件系统。年夏天,快仓工程师张逸接到快仓首个移动机器人在光伏车间的任务——HJT(异质结)工艺移动机器人项目。

与传统工艺产线一字排开不同,HJT是光伏生产的新工艺,产线呈L型,空间分布更复杂。

方案中,L型产线被划分成四个交接区,因为涉及氮气应用,四个交接区只留下没有门的小小地洞——

产线中的30台移动机器人不仅需要在四个交接区来来回回高效配送,还要无时无刻不在穿过地洞,以防氮气外溢。

这就涉及移动机器人软件系统中的两大技术壁垒——空车预调度和调度交控。

空车预调度相当于打车时车辆提前到达接客点,省去等车时间,提升配送效率;调度交控则是准确分配30辆车的路径,在出行时避开每一个红灯。

系统的决策,依靠算法——快仓重技术,在移动机器人行业中罕见配置十多位算法技术人才攻克。

直到项目过去了4个月,张逸紧锁的眉头略微松了松——升级了三十多版算法,上百版统一调度系统之后,移动机器人集群的整体效率开始明显提升,三分钟内原材料的送达率终于达到了98%。

从快仓的案例中,立方知造局看到,在危险环境中,移动机器人替代工人作业的火苗开始点燃,光伏车间往智能化转型的旗帜已经升起。

光伏这个行业,不少车间设备老旧,加之企业毛利率低,曾让企业对老厂房智能化改造犹犹豫豫。如今有了移动机器人替代人工的案例,移动机器人满足了恶劣环境作业、强时效配送的需求,仅需1.5年就可回收成本,喜人的一幕出现了——

光伏行业扩产潮到来,头部企业的一些新建工厂中的采购名单中,已出现AGV、AMR的身影。

新的试探也在展开,比如光伏原材料晶圆配送。

晶圆比较脆弱,人工搬运时不经意间的震动和抖动,会产生肉眼无法看到的裂缝,影响到产品良率。但这又是一种高频次配送的原材料,放大了不良率的风险。因此,移动机器人开始以更稳健的步伐承担晶圆配送的任务。

在这样的趋势下,移动机器人也在同步升级精进——

技术上,传统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484.html